查看原文
其他

只要有屋,連凶宅都要!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05-16

本文要點

幾平方米到十平方米不等的劏房,承載了這些家庭的蝸居苦況。


公屋輪候時間不斷攀升,最新升至要等6年,重返23年前情況,是1999年以來最高。有四口之家輪候公屋逾5年仍「上樓」無期,讀大專的弟弟仍要與姊姊睡上下格床;有劏房戶一家三口被迫睡同一張碌架床,坦言「公屋凶宅都考慮」他們期望下任特首正視住屋問題,回復3年上樓的目標。有熟悉房屋政策的專家指出,政府必須持續增加公營房屋供應,不能因經濟或樓市的短期波動,輕易叫停建屋及土地供應計劃。



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王亞毛


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昨日明言,增加房屋供應,是香港解決多類問題的重要鑰,他若當選,會研究壓縮程序加快建屋。



「失業冇收入,租金好吃力」

  

「輪候咗幾年都未有聲氣,如果夠資格申請特快公屋,就算唔係咁好嘅單位(凶宅)都考慮。」王先生一家三口住在觀塘一個不足200平方呎、月租8500元的劏房,環境擠迫,全家人睡同一張碌架床。疫情下,就讀中二的兒子要在家上網課,每次只能屈坐在上格床。

  

王先生說,他們租住劏房六、七年,為方便兒子上學,近年由深水埗搬到觀塘,他在酒樓任職點心師傅,之前收入穩定,仍能勉強負擔交租,但疫情重挫餐飲業,他無奈要放無薪假,酒樓其後更結業,「手停口停,每個月還要交租8500元,真是好吃力。」他輪候公屋未夠三年,未能申領租屋津貼,現時靠積蓄度日,若仍失業,可能需轉租較便宜、但環境更差的劏房。

  

政府換屆在即,王先生期望,下任特首致力增加房屋供應,「政府可否搵多啲地建屋呢?經濟差、租屋負擔大,我們基層市民真是好辛苦!」


劏房戶居住環境擠迫。(大公文匯全媒體資料圖片)

  

「我最希望一家人快啲有公屋。明年畢業後,早啲搵到工。」在IVE(專教院)修讀屋宇裝備的阿龍,一家四口輪候公屋逾五年,現租住觀塘一個約200餘方呎的唐樓單位。他不介意每日回家要行樓梯,但他和姐姐都已經成年,仍睡同一張碌架床的上下鋪,坦言十分不便。

  

疫情下,阿龍在家上網課,睡床成為上課地方。阿龍說,住所狹窄,影響學習,他希望有一點獨立空間,「盼政府起多啲樓,盡快上到樓、有公屋住。」



專家:勿因經濟改變就削供應

  

「房屋土地是香港的老大難問題,任何人上台都要積極解決。」身兼選委的公屋聯會會長王坤表示,公屋平均輪候時間近年持續攀升、資助房屋申請「爭崩頭」,歸根究底,就是因為公營房屋建屋計劃與開拓土地的工作,早年一度停滯,其後需求增加,供應便跟不上。

  

「保障基層住屋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必須汲取教訓,不能因經濟環境改變,就輕易減少供應。」王坤說,公屋輪候時間已遠超房委會早年的「三年上樓承諾」,縮短輪候時間,必須要有時間表、路線圖,下任特首應講清楚,是否仍以「三年上樓」為目標,定出時間表,不能永遠以長策後五年才能增加供應作為理由。

  

「降低公屋輪候時間不可能一步登天,五年內都未必可以重回三年上樓目標,但特首候選人若能將縮短公屋輪候時間納入政綱,可以反映其解決問題的決心。」王坤說。

  

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提出「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方向,葉文祺提出兩項短期加快供應建議,包括精簡發展程序、壓縮建築時間,在興建公營房屋應廣泛應用新技術,加快設計建造流程。政府並應檢視目前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的前期土地平整安排,能否由房屋署一併負責,加快建屋流程。


有關注劏房戶的團體公布調查結果,發現劏房住戶疫下更容易中招。(大公報)

二百呎住四代人 一人染疫全家中招


狹小擠迫的空間和環境,令劏房戶在第五波疫情下生活難上加難,染疫風險大增。有劏房戶一家四代共六人擠住在僅200平方呎的劏房,結果「一人中招,全家染疫」。關注團體調查發現,逾八成受訪劏房戶有超過一半家庭成員確診,更有逾半受訪者是全家確診,建議政府訂立住屋標準。

  

致電熱線 未獲安排隔離

  

黃女士與任職地盤的丈夫、兩名子女、80多歲的太祖母、叔仔同住在荃灣一個200平方呎的「一劏二」房間,丈夫二月中不適,但當時檢測一周後才收到確診短訊,其間兒子開始發燒,曾到醫院求診,但院方派發退燒藥後便將他們打發回家,兒子也是一周後才收到確診通知。

  

丈夫確診後,他們雖已立即在斗室內做隔離,但黃女士很快也中招,「屋企空間太細,始終不適合隔離,我中咗招都要照樣煮飯、做清潔,照顧老人家同小朋友,點隔離法?80多歲的太嬤都中咗。」她說當時曾致電政府熱線,都未獲安排隔離。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於上月底至本月中期間,調查劏房住戶疫下生活,收集到471人回覆,人均居住面積34.2平方呎,逾半受訪者住所無足夠窗戶或窗戶不能使用。近八成受訪者與家人同時確診,全家染疫比例高達54%。近六成受訪者曾致電政府部門尋求物資支援,但無法成功聯絡。


劏房戶居住環境擠迫。(大公文匯全媒體資料圖片)

專家:拆牆鬆綁 善用「北都」


公屋輪候時間已達6年高位,但未來5年公營房屋建屋量比長策目標少三成,專家認為,加大及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為郊野公園及祖堂地發展拆牆鬆綁,有助增加土地供應。專家建議,政府應加快完成精簡發展流程修例建議,加快土地開發流程及房屋供應。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認為,下屆政府的房屋政策應涵蓋加快房屋供應、壓縮發展流程,以及加大和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等三方面。具體措施包括廣泛採用MIC等新建築技術,縮短建屋時間;善用私人市場力量,協助增建公營房屋。發展局及環境局已就六項法例提出精簡流程建議,若能盡快完成修例,有助加快土地開發及房屋供應。就北部都會區發展,葉文祺認為,政府應就新界北部發展,加強與深圳及其他大灣區城市的協商及合作。

  

曾任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的公屋聯會會長王坤認為,基建先行有助加快土地供應,「政府不應該有『心魔』,擔心先建好某條路,就會被質疑是益了地產商,最重要是加快發展、釋放土地潛力。」

  

王坤說,土地供應不足,會進一步推高樓價,市民負擔不起私樓,會增加資助房屋需求,不少家庭多次申請均失望而回,增加社會怨氣,政府應多管齊下增加供應,例如為發展郊野公園、祖堂地等拆牆鬆綁。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曾逼遷租客、欠租退房的「港漂家」被收購了


「三胎」要來了,「四胎」也不遠了


顯然,李家超不是他們想要的人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